国务院: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 2025-08-01 04:26:58
  • 214

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半年经济形势和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

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会议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这一变化意味着什么?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背后有何特殊含义?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数字经济与管理系主任焦豪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

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各领域发展提供顶层统筹框架

从2015年“互联网+”概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到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看到,“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分别对应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焦豪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从预测式向生成式加速演进的关键阶段,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传统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智能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发展范式应运而生,不仅是对既有数字化模式的延续升级,更代表着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根本性范式转换,迫切需要政策层面的系统性引导。”焦豪说。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背后有何特殊意义?

在焦豪看来,这首先回应了“人工智能+”行动部署的战略需要,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各领域发展提供了顶层统筹框架。

其次,推动了产业间横向协同机制的构建,依托统一的数据、算力和算法等基础设施及标准体系,促进行业间的要素流动与平台互联,增强协同演进的技术生态。

此外,也能为企业应对管理范式转型提供制度性支撑,引导企业在组织结构、决策逻辑与治理方式等方面主动适应智能化趋势,实现从静态流程导向型向动态智能驱动型的有序演进。

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会议提出,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要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强化算力、算法和数据供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要提升安全能力水平,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

该如何理解构建开源开放体系,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焦豪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具体而言,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通过流程智能优化、人力结构重构和用户共创模式,帮助实现从规模化生产向柔性智能制造的转型。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速技术迭代突破、重塑价值链体系,帮助推动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与功能分工深化。

在未来产业培育方面,加速推动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量子信息、脑机接口和元宇宙等前沿领域提供政策支撑体系。

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要抓好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加强部门协同,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落地,同时严格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会议指出,要切实增强依法保护耕地的责任感,严格落实各项规定,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保护,综合施策持续恢复和提升耕地生态功能,确保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