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增641%! 钢铁行业反内卷改写生死局!
- 2025-07-22 07:03:44
- 862
当柳钢股份半年报预告中净利润增长530%-641%的数字映入眼帘时,整个资本市场都在惊叹:曾因"卖一吨钢赚不到一瓶矿泉水"而集体陷入困境的钢铁行业,正在上演一场教科书级的绝地反击。
钢铁行业大幅度减亏
据《证券时报》报道,数据显示,钢铁和交通运输两大行业景气度拐点已现。上市公司业绩预喜的比例均超过五成,且预计净利润中值之和相较2024年同期亏损显著收窄或扭亏为盈。
钢铁行业中,发布业绩预告的24家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中值之和为-27.33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100.97亿元大幅度减亏。具体来看,19家公司业绩预喜,报喜比例达到79.17%,其中5家扭亏为盈,7家同比减亏,7家同比增长。
从亏损到暴赚:钢企半年报里的生死逆转
具体来看,柳钢股份以3.4亿-4亿元的净利润,创下同比增长530%-641%的惊人成绩,这意味着该公司上半年日均净赚约200万元;三钢闽光从去年同期亏损2.34亿元到今年盈利1.31亿元,实现155.78%的增长;新钢股份更是一举扭转去年同期7547万元的亏损,上半年盈利8900万-1.12亿元。
全国、河北钢铁行业利润均超去年全年
全国
2025年1-5月 全国钢铁行业累计利润316.9亿元,不仅扭转了年初的亏损,还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盈利。
河北
2025年1-5月,河北省钢铁行业利润总额达96.30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河北省钢铁企业以占全国21.51%的产量,创造了30.39%的利润,成为行业复苏的标杆。
反内卷推动行业复苏
202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下游需求仍偏弱运行,钢材价格呈震荡下行态势,但同期上游主要原燃料价格也显著回落,钢材利润得到一定修复。而在原料成本回落与海外销量增长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钢铁行业盈利情况明显好转。
目前,“反内卷”已成为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的重要议题。钢铁行业作为供需结构矛盾较大的行业之一,其内部的“控产、自律”引起市场关注。业内普遍认为,“反内卷”背后,意在减少低效竞争,解决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问题。
钢铁行业作为重资产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呈现出高供应、高出口、高成本、低价格、低效益和低需求的“三高三低”局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认为,2025年1-5月份,我国钢铁行业运行平稳,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得益于行业自律控产意识、能力明显提升。“在行业盈利的情况下,全行业产量实现了1.7%减量,这是1-5月钢铁行业效益的保证。”姜维说。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颖生表示,自律控产是钢铁行业利润改善的核心原因。未来国内粗钢消费量预计保持在8至9亿吨上下,品种结构将逐步优化。长期来看,我国钢铁需求仍将在峰值平台区间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内需市场将长期存在。
粗钢产量同比下降9.2%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6月份,中国生铁产量7191万吨,同比下降4.1%;粗钢产量8318万吨,同比下降9.2%;钢材产量12784万吨,同比增长1.8%。
反内卷:更加温和、循序渐进
市场将本轮钢铁行业复苏与2015年至2018年的供给侧改革相提并论,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之前的是依靠行政命令去产能,而此次"反内卷"是一场更精准、更市场化的系统性变革。
中信证券指出,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再次强调“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的问题,市场对本次会议是否释放出供给侧改革2.0的信号保持高度关注。本轮“反内卷”政策相对上一轮或更加温和、更加循序渐进,针对不同行业可能采用不同的政策发力方式。
以钢铁行业为例,在各项产能压降政策的共同发力下,钢企阶段性减产成功,2016年-2017年实现利润扭亏为盈、持续增长,但后续伴随利润上涨再次激发了企业扩产能的动能,故从当下的视角来看钢铁企业仍然存在不低的供需失衡压力。
本轮钢铁供给侧改革路径正逐步清晰,减排限产已成为企业共识,行业已初步摆脱“产量越高,库存越高,销售价格越低,销售利润率也越低”的尴尬局面。不过,短期来看,市场各方对钢铁业去产能预期有所升温,却仍然有“产能淘汰空间不足”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尚待解决。
同时,业内认为,经过2016年的落后产能淘汰后,钢铁业的产能去化还有多大空间,仍值得探讨。当下,在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的局面下,钢铁“反内卷”迫在眉睫,随着中央对“反内卷”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推进层级持续提升,钢铁供给侧改革仍需提速。
钢铁行业的复苏并非终点,而是新一轮洗牌的开始。随着"反内卷"政策深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弱者出局"的格局——那些率先摆脱"内卷依赖"、聚焦产品升级与效率提升的企业,已抢占先机。
从"卖钢不如卖水"的自嘲,“5个月超去年全年”的底气,钢铁行业的逆转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内卷的泥沼里,拼价格只会同归于尽;唯有打破恶性竞争,才能找到重生之路。这场由"反内卷"引发的行业变革,不仅让钢企活了下来,更指明了传统制造业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突围方向——而这,或许正是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 上一篇:章若楠虎扑扫楼
- 下一篇:村民用来测水质的玉米苗被连夜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