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Galaxy Flip 7评测: 内涵与众不同的小折叠

  • 2025-07-25 00:37:58
  • 158

【【【前言:三星的“小折叠”,今年变化有点大】】】

在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折叠屏”发展历程中,三星毫无疑问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三星客观上是“内折式大折叠”与“内折式小折叠”这两种目前最主流折叠屏手机形态的开创者。在这两种折叠屏手机的形态设计上,他们几乎都要比竞争对手早了两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跨度。也正因如此,三星比其他手机厂商更早意识到UTG柔性超薄玻璃材质对于折叠屏手机屏幕保护的重要性,也正是这种材质的最初开创者,为整个行业带来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三星也是目前整个手机行业里,唯一一家始终坚持在全系折叠屏手机上都使用旗舰级SoC配置的厂商。当一些品牌在折叠屏手机上为了降低成本或控制发热,有意限制SoC规格时,三星的做法显然更好地迎合了消费者对于折叠屏设备的“信仰”。

不过当时间来到2025年夏季,情况变得稍微有些不同。一方面,三星首次在折叠屏产品线中推出了“FE”序列,主动降低了旗下折叠屏手机的售价门槛。另一方面,凭借着全新的超薄设计和明显更高的屏占比,三星也让他们的第七世代Galaxy Z系列有了比过去更迎合当下市场主流趋势的“卖相”。

尤其是当我们得知三星在这一代“小折叠”的Galaxy Z Flip 7里,首次全球统一搭载了自研的新款Exynos平台时,就更加激起了我们的探究欲。

【【【设计:更平直轻薄的“小折叠”,从屏幕到转轴都不一样】】】

早在2020年春季时,我们三易生活就曾评测过初代的三星Galaxy Z Flip,当时它那近似“化妆盒”的造型,就已经给我们(甚至可能也给整个行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显然,即便是时隔五年多之后,如今的“小折叠”依然普遍遵循了三星当年定下的范式。

但对于三星自身来说,Galaxy Z Flip 7可能又是迄今为止他们变化最大的一代“小折叠”。

首先,无论是与多年前的初代机型、还是和自家的上一代产品相比,Galaxy Z Flip 7都明显有了一块屏占比和面积都大得多的“大视野智能外屏”。

具体来说,这块屏幕的尺寸达到了4.1英寸,整个屏幕采用了“挖孔”造型,边缘几乎一直延伸到机身中框的位置。

与过去的型号相比,Galaxy Z Flip 7的外屏这次也终于支持了与内屏一样的最高120Hz刷新率与Vision Boost算法,即便是在室外的高亮度环境下,也能维持清晰鲜明的显示效果。

与此同时,Galaxy Z Flip 7的内屏尺寸也比前几代都要更大一点。其6.9英寸的内屏分辨率为2520*1080,这就意味着完全展开后的机身比例为完整的21:9超宽屏。再加上三星招牌的“装甲铝”材质构筑的超窄边框,使得其显示面积虽然更大、但机身宽度依然只有75.2mm,单手操控并不困难。

当然,熟悉三星以往“小折叠”的朋友看到Galaxy Z Flip 7这次的造型可能就会发现,它不只是提升了屏占比,同时还很明显地改进了屏幕转轴的平整度与贴合度。

特别是在整机折叠态的情况下,Galaxy Z Flip 7全新的“超薄精工装甲铰链”让它的上下两块机身真正实现了完全贴合,不再有过去那样可见的缝隙。

最后,作为三星史上最薄的“小折叠”,Galaxy Z Flip 7这次展开态的机身厚度仅6.5mm,折叠态厚度也只有13.7mm。而188克的整机重量在如今的手机行业里,自然也算得上是趁手的“超轻设计”。

【【【硬件探究:搭载Exynos 2500,比你想象的要更复杂】】】

正如我们一开始就讲到的那样,Galaxy Z Flip 7是三星有史以来第一款全系标配自研旗舰SoC的“小折叠”。

具体来说,这款SoC“对外宣称”的名号是Exynos 2500,它的内部型号则为S5E9955。其基于三星3nm GAA工艺构建,同时也是目前手机行业里,已知的唯一一款使用GAA晶体管和扇出晶圆封装的SoC产品。暂且不论工艺和密度、单论晶体管结构和封装工艺的话,Exynos 2500可以堪称是当下行业中“独一无二”的先进。

在具体的架构层面,Exynos 2500使用了10核心4丛集CPU设计,其中包含一枚3.3GHz的Cortex-X925、两枚2.75GHz的Cortex-A725、五枚2.36GHz的Cortex-A725,以及两枚1.8GHz的Cortex-A520。

很显然,一方面可以看出三星在Exynos 2500的CPU设计上迎合了如今行业里“多大核、少小核”的趋势。另一方面,与大家熟悉的其他旗舰SoC相比,Exynos 2500的整体CPU频率明显要更低一些。从这一点来看,它的CPU部分设计思路反倒是更像骁龙8s Gen4、天玑8450等重视能效比的SoC。

不过在GPU和NPU部分,Exynos 2500的规格就一点也不低调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它的“Xclipse 950”GPU架构源自AMD RDNA3.5方案(与Radeon 8060s同架构),拥有1024ALUs的规模,同时最高频率为999MHz,比Adreno 830等竞争对手频率更低,但峰值算力可达4.092TFlops,实际上比高通目前的旗舰GPU更高。

与此同时,Exynos 2500还集成了三星自研的2+2核心NPU单元。根据官方的说法,这个NPU可实现59TOPs的算力水平。有意思的的是,尽管高通和联发科如今都不再明确公布他们的NPU算力数字,但从公开渠道可以查到的信息来看,三星的自研NPU算力已然超过了同代次的天玑9400、小米玄戒O1和苹果A18 Pro,在目前的智能手机旗舰SoC里仅次于骁龙8至尊版的80TOPs。

【【【性能测试:四款游戏轮番考验,低负载下超省电】】】

尽管“小折叠”普遍被认为并不适合用于高负载游戏场景,但出于对Exynos 2500的好奇,我们还是尝试用Galaxy Z Flip 7运行了多款手游,并观察其性能调度策略和功耗表现。

《王者荣耀》 平均帧率59.98 平均功耗1716.42mW

《暗区突围》 平均帧率117.92 平均功耗3492.52mW

在低负载游戏场景,Exynos 2500会优先使用Cortex-A55小核来承载游戏进程,甚至此时小核能跑满1.8GHz主频。而且整机在这种低负载场景下的功耗也确实很低,达到了2025年旗舰SoC该有的平均水准。

《鸣潮》 平均帧率56.32 平均功耗3867.28mW

《崩坏·星穹铁道》黄金的时刻 平均帧率41.55 平均功耗6650.86mW

加大游戏负载后,在重负载、高画质游戏里,Exynos 2500的“主力”明显变成了那两颗峰值2.75GHz的Cortex-A725大核,甚至有时候X925超大核也会上线。但可以看到,当X925超大核发力提频时,整机功耗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增加,甚至一度达到8000mW以上。因此这似乎表明,对于目前的三星3nm GAA工艺来说,它仍“不太擅长”高频区间的能效比。但只要将CPU的频率始终控制在中低区间,那么Exynos 2500就能表现出一个适合2025年度“小折叠”的性能和能效水平。

【【【体验:大家都在做端侧AI,但三星的体验有点不太一样】】】

早在2024年年初,三星Galaxy S24系列就凭借着在行业中首发的“即圈即搜”、“写作助手”、“转录助手”等功能,客观上开启了智能手机的端侧AI时代。

在这之后,三星通过多次系统更新和产品迭代,将上述这些零散的AI功能聚合为了“盖乐世AI”。值得一提的是,从最初到现在,三星可能是唯一一家在安卓阵营里明确提供“不联网AI”选项的厂商。光是这一点,就要比许多大家熟悉的厂商要更厚道。

首先,我们测试了Galaxy Z Flip 7的“转录助手”功能。与一些厂商的类似功能相比,三星的转录表现最大优势在于“成功率”明显更高,也就是说它几乎不会出现转录到一半突然“莫名报错”的情况。

从转录结果来看,“转录助手”对于生僻字、人名和骈体文的识别效果一般,但对于口语化的日常对话识别效果则非常好。考虑到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对于“录音转录”的使用场景会更偏向采访、讲座等,可能大量涉及术语的场景,所以三星的转录助手虽然极少“罢工”,但模型显然还有提升的空间。

其次,三星目前的AI体系中也包含一系列图像处理相关的功能,其中既有常见的照片路人抹除、自动抠图,也有更进一步的生成式AI绘图能力。

“绘图助手”生成的AI图像

从效果来看,三星的“绘图助手”能够很好地保留原本参考对象的体型、毛色,甚至是神态特征。对于家有萌宠的朋友来说,它可能意外地很有实用价值。

针对屏幕上的文本内容,我们也尝试了三星的“浏览助手”,它集翻译、提取摘要、朗读屏幕内容等功能于一身。

从工作方式来看,三星的这个功能明显不同于大多数友商的做法,不会直接“替换”原有页面的文字内容,而是会在弹出的新窗口中给出翻译或内容总结。为了考验它,我们刻意找了一个与三星古早处理器架构相关的内容。可以看出,在翻译专业内容时,三星目前使用的这套模型表现极佳,几乎完全没有错漏。

当然,大家都知道,与目前行业中的大多数友商相比,三星这套“盖乐世AI”体系因为要适配全球市场的需求,所以它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不同的功能往往采用了不同的算法和模型,再由三星来进行统一调度。

从结果来说,这种“整合工作”做得很不错,站在用户的角度,并不会有严重的“割裂感”。与其他一些友商相比,三星的AI功能似乎更加自信,几乎不会出现因为“害怕犯错”、而直接报“网络错误”的情况(这在一些国产机型上并不鲜见)。尽管它本身依然有改进的空间,但确实要承认,现阶段Galaxy Z Flip 7的“盖乐世AI”功能,已经是目前手机行业内置AI功能里体验较为完善,且具有较高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影像:虽然是后置双摄,但实拍效果超预期】】】

很多年前,当我们三易生活还在使用Exynos版本的三星Galaxy S8+、Galaxy S10+时就曾发现,哪怕是在相同的CMOS硬件的情况下,搭载自家Exynos平台的机型与高通骁龙平台的机型相比,在影像风格上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简单来说,当时“骁龙版”三星手机往往会有更好的光影表现,比如在夜间拍摄的画面更亮,但Exynos版机型则会呈现出明显更强的细节解析力,在画面的锐度上表现更好。

那么这次Galaxy Z Flip 7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首先从硬件来看,它的后摄是由两颗摄像头组成,分别是基于S5KGN3(1/1.57英寸、f1.8、等效23mm、全像素对焦)的广角主摄,以及一颗IMX825(1/2.86英寸、f2.2、等效13mm)来作为超广角副摄。顺带一提,它的前摄其实也是IMX825,只不过被裁切到1000万像素来使用。

ISO25 13mm f2.2 0.0005s

ISO80 23mm f1.8 0.0001s

ISO25 46mm f1.8 0.0004s

ISO25 230mm f1.8 0.0002s

从基础的变焦测试来看,Galaxy Z Flip 7默认提供最高10倍的变焦倍数,且能够在“算法变焦”拉满的前提下提供不错的画面整体观感,并没有“糊”到不能看。而在1-4倍的范围内,Galaxy Z Flip 7现在的影像算法也确实能保证相当的细节解析力。

ISO25 46mm f1.8 0.003s

ISO64 46mm f11.8 0.02s

与其他那些三星“自用”的1/1.56英寸CMOS方案一样,GN3同样支持全像素对焦,所以它也完全能够应对一定程度的微距拍摄需求。

ISO64 23mm f1.8 0.01s

ISO400 23mm f1.8 0.01s

ISO160 23mm f1.8 0.02s

在大光比场景下,Galaxy Z Flip 7的色彩虽然算不上让人惊艳,但也表现稳定,无论是直面光源、还是存在干扰的情况下,它的整体曝光都没有出错。

ISO320 13mm f2.2 0.1s

ISO1600 13mm f2.2 0.2s

ISO3200 23mm f1.8 0.1s

ISO400 23mm f1.8 0.05s

虽然受到“小折叠”的体积制约,Galaxy Z Flip 7这两颗后摄都算不上大底,但Exynos 2500的ISP与三星的影像算法,依然使得它在大部分场景足以确保夜间成像的高对比度和画面干净。特别是在有明确光源的情况下,Galaxy Z Flip 7能将光晕控制得非常好,这就足以让它应对大部分“城市夜景”的日常拍摄需求了。

【【【总结:大家都在做“小折叠”,但三星颇有些与众不同】】】

作为三星Galaxy Z系列“小折叠”又一次从内到外全面革新的产物,Galaxy Z Flip 7一亮相就引起了我们极大的探究心理。在充分地测试和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不得不说,三星确实交出了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

首先,无论从外观设计、还是硬件“内涵”上来说,Galaxy Z Flip 7确实迎合了一些目前的最新用户偏好。比如更大尺寸的外屏、更平整的折叠态机身设计,以及对于“小折叠”来说至关重要的省电向SoC。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改进并非直接“跟风”现有方案,而是三星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全新的诠释。

其次在具体的功能体验层面,三星也做到了与友商的“和而不同”。比如大家都知道“小折叠”需要控制功耗,但比起直接“阉割”SoC的核心数量,三星选择了自研SoC方案;又比如在大家都在集成越来越多的AI功能时,暂时还只有三星提供了“完全不联网”的开关;而在AI的具体表现上,三星的盖乐世AI不只是功能全面,在一些具体的策略上也与目前的国内厂商有着不同的倾向,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作为三星的旗舰产品,Galaxy Z Flip 7还有一些在短期使用时很难察觉到、但无法否认的体验优势,比如行业里首屈一指、长达7年的系统与安全更新支持。这些既可以说是三星对于消费者的“诚意”,更从另一个层面展示了这家安卓手机市场领军企业在硬件研发和软件适配方面的长年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