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限制高端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技术出口!
- 2025-07-18 18:09:46
- 845
近期,商务部会同科技部调整发布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商务部15日公告,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新增限制出口“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及5项提炼锂技术。
新增1项限制类技术条目,即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包括:新增电池用磷酸铁锂制备技术、电池用磷酸锰铁锂制备技术、磷酸盐正极原材料制备技术等3条控制要点。
修改1项限制类技术条目,即有色金属冶金技术,包括:新增锂辉石提锂生产碳酸锂技术、锂辉石提锂生产氢氧化锂技术、金属锂(合金)及锂材制备技术、卤水提锂技术、含锂净化液制备技术等5条控制要点。
此次禁令等同宣示中国将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与稀土同列为战略物资。
01
限制高端磷酸铁锂技术出口
关于新增的限制类技术条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目录》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在敏感领域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将相关技术纳入《目录》限制类,有利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相关技术的安全、可持续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出口是指从中国境内向境外,通过贸易、投资或者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转移技术的行为。其中,属于限制出口的技术,实行许可证管理;未经许可,不得出口。
这一举措不仅关乎技术本身的跨境流动,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深度布局与战略考量。
具体来看,对比今年1月公布的《目录》意见征求稿,在磷酸铁锂制备技术要求中,将压密测试条件,从意见征求稿的300MPa,压低到最终稿的220MPa,主要限制的是下一代更高规格的磷酸铁锂制备技术;而前驱体磷酸铁的振实密度条件,从此前的2.1g/cc降低到1.2g/cc,使限制的范围更宽了。
此外,《目录》对磷酸铁锂制备技术规定,在220MPa标准下粉体压实密度≥2.58g/cc,0.1C 可逆容量≥160mAh/g,首次库伦效率≥97%。对应的是第三代末、接近第四代的先进技术。
这意味着,《目录》并非限制目前市场上已被广泛应用的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此举既可以保护我国高端核心技术工艺优势,也不影响目前市场主流。
目前,只有少数头部企业如湖南裕能、富临精工、龙蟠科技、德方纳米、万润新能、安达科技等具备量产能力,主要是满足车企、头部电池厂超快充高端产品性能需求。
当下,高压实磷酸铁锂材料行业迎来“爆单潮”,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锁定数百亿订单。据业内测算,仅2025年高压密磷酸铁锂材料需求量就将突破80万吨大关——其中宁德时代神行系列带动约60万吨需求,比亚迪二代刀片电池贡献约20万吨。
政策通过设定技术指标阈值,为中国企业筑起了技术护城河,巩固技术代差优势。在中国锂电产业链密集出海的当下,湖南裕能、德方纳米、龙蟠科技、万润新能、容百科技等企业均已在海外布局磷酸铁锂工厂,相关企业更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警惕技术外流风险。
02
全球电池技术博弈加剧
在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复杂博弈中,这“一纸限令”颁布显得尤为关键。
回首过往,中国磷酸铁锂产业在国际专利的荆棘丛中艰难前行。曾经,加拿大Phostech 公司手握磷酸铁锂包敷碳技术专利,犹如一道坚固的壁垒横亘在中国企业面前。
如今,中国企业在全球磷酸铁锂专利族中占比超6成,是唯一拥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梯队。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超90%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由中国企业生产。2024年,磷酸铁锂电池在国内的装机量占比已达到惊人的74.6%。同时,全球储能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的占比高达92.5%。
全球市场上,大众汽车、Stellantis、宝马、戴姆勒、现代等国际主流车企均已明确要导入磷酸铁锂电池。大众汽车集团今年5月宣布,从2026年开始,其所有电动车型将逐步迁移到一个名为MEB Plus的升级版平台,并全面采用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
今年,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Jim Farle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方面领先美国约10年。福特汽车如果想在竞争中赶超中国车企,就必须获取到中国在电池领域的知识产权。
尤其在磷酸铁锂电池上,福特方面称,我们很想采用磷酸铁锂电池,但相关知识产权都掌握在中国手中。
目前,福特汽车正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BlueOval电池园区,计划于2026年投产,其核心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来自宁德时代的授权。根据双方相关协议,福特全资持有该工厂,宁德时代则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运营服务。
与此同时,为抢夺主导权,一场围绕磷酸铁锂技术的全球博弈正拉开帷幕,中国锂电产业链正面临着愈发严峻的地缘政治和市场竞争等考验。
据媒体报道,一些西方车企曾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中国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甚至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欧盟曾计划要求在中国设厂的欧洲企业向当地转让技术以换取财政补贴。
而美国在7月签署的“大而美法案”更是首次将知识产权的许可纳入限制范围,直指那些依赖中国技术许可来维持成本竞争力的美国本土项目,压缩中国锂电技术输出空间,进一步实现所谓“脱钩”。
中国此次政策调整被业界视为对这类要求的明确回应,展现了在全球技术竞争和产业链博弈中的战略布局。
此外,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ACC等海外动力电池企业也明确表态,要加强布局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试图摆脱中国供应链。
今年2月份,韩国主要电池材料制造企业L&F就已经宣称突破了磷酸铁锂2.7g/cm³压制密度的技术;7月15日,韩国锂电池巨头SK on与同为韩国企业的L&F公司就向北美市场供应电池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一事签订谅解备忘录。SK on计划与L&F合作,在美国建立磷酸铁锂电池供应链。
LG新能源计划在2025年启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其在美国密歇根州的磷酸铁锂电池工厂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生产。
目前中国正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主导全球磷酸盐正极材料供应链标准。此次技术限制是以攻为守的全球化新策略,即用“技术稀缺性”置换“产业链话语权”。
对于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而言,需要不断推进技术迭代创新,将自身技术标准推广为全球主流标准,增强行业话语权,才能无惧欧美“脱钩”声音,长期巩固中国电池产业的领先地位。
- 上一篇:美媒记者在加州被警察开枪击中脑门
- 下一篇:桃花映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