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定调智驾≠自动驾驶: 购车族必看的3大维权指南

  • 2025-07-29 19:39:39
  • 568

"买车送司机""高速上能睡大觉""解放双手"——这些诱人的智驾宣传话术正在被官方定性为危险误导。7月23日公安部新闻发布会明确:所有在售车型的智驾系统均未达到自动驾驶标准,驾驶人仍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当车企的"L2.999"文字游戏遭遇法律重拳,消费者该如何识破套路、捍卫权益?

政策风向突变:智驾宣传泡沫被戳破

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在发布会上划出技术红线:当前市面所有智驾系统均属辅助驾驶范畴,未有任何车型通过L3级自动驾驶认证。这一表态直接否定了车企惯用的"准L3级""零接管"等营销话术,尤其点名"L2.999"这类刻意模糊技术边界的数字游戏。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L2级系统必须满足"人机共驾"原则,驾驶员需全程保持注意力。但部分车企官网将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基础功能包装成"城市NOA""全场景自动驾驶",已涉嫌违反《广告法》第四条关于虚假宣传的禁令。

购车合同里的"文字游戏"陷阱

功能描述模糊化

某新势力品牌将"导航辅助驾驶"写作"城市自动驾驶",另一车企在配置表用"准L3"替代标准术语。这些非标表述使消费者误判系统能力,可能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未提供真实全面信息"。

免责条款埋伏笔

合同细则中"驾驶员需随时准备接管"的条款,往往与销售宣称的"解放双手"形成鲜明矛盾。2023年杭州法院审理的案例显示,此类"阴阳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格式条款无效。

证据固定技巧

保留销售直播中"全程无需干预"的承诺片段、试驾时"可玩游戏"的诱导话术录音,这些将成为维权关键。特别注意车企官网的功能介绍页,可通过公证云等工具实时存证。

消法第二十条的实战应用

江苏消费者协会2024年公布的典型案例揭示:某品牌汽车因"自动变道"功能实际成功率不足30%,远低于宣传描述的"精准可靠",最终被认定构成欺诈,适用退一赔三条款。

维权时需注意三个要点:

举证责任倒置:车企需自证宣传内容真实性

时效计算:从实际发现功能缺陷日起算

赔偿标准:功能缺失可主张车价20%赔偿

三维度维权路线图

协商阶段

采用"事实+诉求"话术结构:"根据贵司2024年3月直播演示的自动泊车功能,实际使用中10次有6次失败,要求提供解决方案或补偿"。

行政投诉

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交虚假宣传证据时,同步向工信部举报产品与申报参数不一致问题。重点提供OTA版本对比记录,证明功能缩水。

司法途径

造成人身伤害的案件可援引《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追究车企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产品罪。2023年深圳已有车主成功主张医疗费+3倍惩罚性赔偿的判例。

智能驾驶时代的理性消费倡议

公安部"驾驶人永远是第一责任人"的定调,为狂热的智驾营销按下刹车键。消费者需牢记:所有宣称"自动驾驶"的广告都是危险谎言,定期查阅车企OTA更新说明中的功能降级提示,加入真实车主社群比对使用体验。

正如应急管理部警示:方向盘在谁手中,安全责任就在谁肩上。技术可以进化,但生命没有试错机会。